在首屆西部健康人文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主任 郭玉芬
2019年10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
上午好!很高興能邀請這么多的名家、大家、專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加強西部地區健康人文建設,這是我省第一次舉辦以健康人文為主題的大型論壇,是在我省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舉辦的重要論壇。首先,我謹代表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向中國醫師協會、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健康報》社、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學人文》雜志社對本次論壇給予的大力支持和熱心幫助表示感謝!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專家表示誠摯的歡迎!
醫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誕生的,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學科,是一門充滿了人文精神的學科,即以人為研究主體,又直接服務于人,即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只是單純的技術,伴隨它同時產生的是對患者的同情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關懷。醫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更強調人文關懷,除了嚴謹的科學態度、精湛的醫療技術外,要求我們的醫療機構、醫務工作者擁有更完善的人性修養、更溫暖的人文關懷、更高尚的道德水平。
近幾十年來,我國的醫學技術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輝煌的成就。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1‰,醫療服務總量穩居世界第一。應該說,不論是醫療質量和資源總量的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的進步,主要健康指標和服務效率的改善,我國取得的成就都是舉世矚目的。這些成績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
但是,一方面是醫療服務資源、服務總量、服務效率、服務能力在數字上的提升,是以人工智能、3D打印、機器人手術、人工心臟、重離子治癌等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另一方面是我們的醫生越來越依賴設備、檢查和技術,物質淹沒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冷冰冰的機器代替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和溫暖,醫患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老百姓期盼著在享受先進醫療技術的同時,享受到更加貼心、更加溫暖、更具人文關懷的醫療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如何讓醫學回歸看病救人的本質,讓醫生這個職業回歸救死扶傷的天職,讓先進的醫療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是擺在我們這一代醫務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命題。這也是我們整個醫學界越來越重視人文精神,越來越重視健康人文的原因,是我們舉辦此次論壇的初衷。借今天論壇機會,我提出三點倡議:
第一,要大力弘揚健康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指導提升臨床水平。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簡單的一份工作。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要時刻保持對病人的尊重、熱忱和關心,時刻保持對職業的神圣感,對生命的敬畏感。要看好病,既要問病情,也要看病人的狀態、情緒,還要了解病人的工作、生活、睡眠等情況,這不是臨床技術,而是臨床水平。醫生的好與壞不是以臨床技術,而是以臨床水平來評判。古今中外許多名醫大家都是以醫治和關愛患者為己任。張孝騫說:“病人以性命相托,我們怎能不誠惶誠恐,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裘法祖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術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作家梁曉聲說“醫生不是神,但醫生這個職業確實很像神職,而從事神職的人,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形成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就拿問診來說,問診不認真,單純對生物醫學技術過度迷戀,不懂得精神心理的軀體化表現,浪費大量的醫療資源,做許多不必要、高成本、有創傷的檢查,開過多不必要甚至可能有危害的藥物,不可能讓患者享受到解除病痛的療效,醫患關系當然難以和諧。要改變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我們必須大力弘揚健康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指導臨床工作,讓醫學回歸應有的人文關懷,讓醫生回歸看病救人的本職,回歸健康保障的本職。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臨床水平,才能重拾老百姓對醫學和醫務人員的信任。
第二,要大力弘揚健康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改進醫療服務質量。醫學的本源是人們彼此表達善意與關愛,醫生與病人之間應該是面對面交流,而不是用沉默的技術與冰冷的報告單、檢查單交流。醫學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故事。我國婦產科的主要奠基人林巧稚說:“醫學不是修理機器,而是面對著活生生的人;醫生要永遠走到病人床邊去,做面對面的工作;要把檢查結果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然后做出診斷”。我們一方面要用好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也要切實解決“見病不見人”“見報告單不見人”等過度依賴機器設備的問題。要以“強管理、重規范、優服務、抓細節、補漏洞、提質量”為手段,不斷優化服務鏈條,完善服務流程,做優服務細節,更好地貼近患者、服務患者。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理解患者的心理與情緒,重視與患者的溝通,減輕患者的憂慮。服務流程的設計要盡可能地為患者著想,盡可能方便、優質、高效、溫馨地去服務患者。在具體的診療行為和語言溝通中要盡可能體現人文關懷,要禮貌周全,服飾穿著整潔。拿聽診來說,聽診前我們應該告訴患者為什么聽,要聽什么,聽完以后要做什么,要先把聽診器焐熱,語言盡可能態度和藹,這樣患者才能更好地配合你,才能達到聽診效果。比如做檢查,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向患者講清楚做這項檢查的重要性,特別是做一些隱私部位檢查的時候,要格外注重患者的體驗,維護患者的隱私和尊嚴。要為患者提供貫穿醫療服務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的人文關懷,使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始終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人格的尊嚴,更好地消除病痛、緩解病情、減輕痛苦,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只有這樣,醫療服務的質量才能真正提升。
第三,要大力弘揚健康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提升醫院管理水平。一年成功靠機遇,十年發展靠規劃,百年不敗靠文化。文化是醫院管理的最高層次,有文化根基的醫院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對醫院的管理者來說,文化建設永遠不是務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是新一輪醫院發展的引擎。我們不能把醫院文化建設簡單理解成為可有可無的、不能產生直接效益的管理理念,理解為一種服務手段。經歷過軟硬件的高速發展之后,文化建設必然是醫院改革發展的戰略方向,是醫院轉型發展的動力來源,是人們群眾對更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更是醫療衛生行業回歸人文、回歸本質、回歸公益性、回歸健康保障的標志。缺少文化的醫院,如果單純靠金錢投入、靠硬件設備、靠醫療技術來發展,必然培養不出具備人文素養的醫生,必然留不住患者,必然走不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能短時間內走的快,但一定走不遠。以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為例,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鮮明的醫院文化體系,將人文精神體現在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在醫療環境方面,省婦幼用油畫長廊、鋼琴演奏區、電影放映廳,打造出高雅的藝術殿堂,醫院不僅僅是一個醫療保健場所,更是為病患提供心靈慰藉的港灣。在與患者的溝通方面,省婦幼一直倡導人性化服務,比如說做產前檢查,醫生用溫馨的問候,用拉家常的方式與患者充分溝通,盡量讓患者感到輕松舒適。在員工關懷方面,省婦幼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素質的培養和塑造,盡可能地為員工創造舒適、安全、有保障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在快樂的工作氛圍中找到歸屬,找到職業尊嚴,實現自我價值。在實現“讓人民滿意、讓員工滿意、讓社會滿意”這一最終目標的同時,醫院自身也得到快速發展。這就是人文對醫院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同志們,我們倡導健康人文,目的是讓醫學從實驗室走出來,面向社會;讓醫學從醫院走出來,面向大眾;讓醫學從醫生中走出來,面向患者。最終實現醫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讓醫學成為完整的、完美的科學,成為有溫度、有人性的科學,最終實現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讓患者更滿意的目標。讓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記行業初心與使命,努力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實現健康中國宏偉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最后,再次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向為本次論壇籌備付出辛勤勞動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祝大家在蘭期間一切順利!
謝謝大家!